台灣醞釀大規模IC設計移民潮?
台灣IC設計四大併購案背後的兩大因素
前言:今年以來國內四起IC設計併購案,其中三家都賣給外商公司,這其中除了大陸市場崛起及政府積極扶持,讓外商整併動作更加快之外,台灣本身在基礎實力弱化及政府無感下,更是掀起這股「移民潮」的重大因素。
文:林宏文
今年以來,台灣IC設計業已出現四個大型併購案,除了每家公司都有矽谷背景外,也可以看出在大環境競爭更加激烈,加上大陸市場崛起,台灣的基礎實力與資源都已有弱化的跡象。
仔細觀察這些公司的併購決策,基本上都具有強烈的互補性,雙方在產品、客戶及營運面等都有明顯的互補。例如凌耀併給在汽車電子產業相當強的威世光電(Vishay),讓凌耀得以切入這個久攻不下的城池,加上威世內部也沒有IC設計團隊,只在IC封裝上有布局,因此彼此沒有重疊之處,這也是雙方合併談成的主因。
此外,合併藍芽晶片廠創傑的微晶科技(Microchip),專精於微控制器、混合、類比及快閃記憶體等晶片,與創傑的產品及客戶都形成互補;至於安恩併入的艾科嘉(EXAR),是經營網路儲存及工業嵌入式應用的公司,與安恩的液晶螢幕電源IC也有相輔相成的互補效果。
至於四月宣布的敦泰與旭曜合併案,將顯示器的觸控與驅動IC整合起來,已是產業成熟後的大趨勢,像美商新思(Synaptics)也已併購日商瑞薩旗下的瑞力(RSP),預料接下來國內許多LCD驅動IC廠如瑞鼎、奕力甚至聯詠等公司,以及LED驅動IC廠如矽力杰、昂寶、聚積等,也都將感受到這股整併潮的壓力。
有趣的是,今年以來宣布合併的四家IC設計公司,主事者全都具矽谷背景。例如,安恩科技創辦人是韓裔美國人Yong Eue Park,早期在三星工作,公司總部設於矽谷,客戶包括蘋果等在內;至於創傑董事長吳廣益,早期則曾任宏碁美國總經理及矽谷旭揚創投的合夥人,六年前則被推舉為創傑董事長,負責進行重整改造。
至於主導與旭曜合併的敦泰科技董事長胡正大,也是在美國多家半導體公司工作十六年後,才回工研院電子所及台積電工作,九年前創立敦泰;另外凌耀總經理施振強則是從留學、工作到創業都在美國,十年前臨危授命接手改造凌耀。
這群在矽谷浸淫多年的創業家,見識過矽谷分分合合的歷史,合併收購原本就是企業成長的手段之一,因此對於併購抱持著更開放的態度,在產業進入轉型修正的挑戰過程中,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競爭位置擺好,也成了點燃這波IC設計業合併風潮的先鋒。
對於最近這一連串併購案,一位台灣 IC設計公司的董事長說,矽谷與台灣企業對併購的看法確實不大一樣。「台灣老板把企業當兒子養,捨不得賣;矽谷老板則把公司當豬賣,養肥了就要趁價錢好時賣。」
的確,對於許多台灣IC設計公司來說,把兒子養得很好的公司,當然想辦法要繼續擴充,其中透過併購手段的也不在少數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有為數不少的公司,既無法在公司好的時候賣掉,為股東創造被併購的價值,當產品競爭力下滑,而本身又拿不出辦法來,任由業績與股價呈現自由落體,讓股東及員工雙輸,這種養法也不是太高明。
不過,創傑公司董事長吳廣益認為,很多人都覺得好像賣公司的人是輸家(loser),買公司的是贏家(winner),但其實不然,如何透過合併收購找到企業最佳的競爭優勢,是CEO最重要的事,「若透過合併可以取得最有利的條件,就該趕快做出決策!」
其實,此次多家IC設計公司連袂做出合併的決策,背後確實有台灣設計業者集體的憂慮,尤其是在大陸IT產業品牌崛起,政府又積極扶植獎勵半導體業,更讓企業界對台灣政府的「沒作為」感到灰心失望。
施振強說,台灣IC設計業目前有幾個現象,讓企業在思考對外併購時受到不少限制。而許多問題背後所透露的,其實是台灣基礎競爭力流失的警訊。
施振強舉例,凌耀也曾考慮去併購國外公司,但台灣IC設計業本益比相較美國股市還低,無法有效為凌耀籌措足夠資金,要找合併對象也很辛苦。此外,主管機關要求公司每年須將獲利提撥比例發放股利給股東,保留盈餘要課稅,企業就不容易擴大投資與經營版圖。
施振強說,相較美國來說,台灣還有一個很大的罩門,就是對專利保護不夠積極。
他說,過去凌耀曾經遇過很明顯的抄襲案例,但為了去告這家公司,不僅花許多力氣舉證,甚至為了取得對方侵權的樣品證據,還規定一定要去跟對方的代理商買才行,因為取得樣品的手段若不正當,就不能採信,「感覺好像我們是無理取鬧,要去找人家麻煩,讓人感覺台灣法律似乎都在懲罰好人。」
施振強說,以前他在LevelOne公司工作,曾經因為乙太網路的技術被侵犯,把一家Seeq公司告到倒,因為罰金相當重,後來包括美國國家半導體(National) 等公司都要一一付錢,如此重罰才會讓侵權者不敢隨意抄襲。
施振強說,但最令人洩氣的是,後來凌耀官司打贏了,法院卻只判對方賠一點小錢,根本不痛不癢,讓侵權公司覺得,「反正大不了公司關了,再開一家就好了。」
施振強認為,台灣要提振IC設計業,不能不重視這些企業經營與法律訴訟等細節,否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難以提升。
有關未分配盈餘要課稅一O%,吳廣益認為,IC設計業沒有製造業的土地廠房及設備資產,擁有的只是人才與專利,想跟銀行借錢並不容易,尤其是二OO九年金融海嘯以後,設計公司都傾向多保留一點現金,做為營運的準備。
另外促成眾多外商公司來台大舉收購的原因,很明顯還是大陸市場崛起,產業不斷進行激烈的典範移轉與價格崩壞,更是促成外商與台商企業進行整併的關鍵原因。
例如,在手機晶片部分,高通與聯發科兩家公司不斷進行晶片整合與降價,讓其他競爭者都難以招架,不僅全球前三大設計公司博通已退出市場,大陸展訊也選擇從美國下市,由紫光集團進行展訊與銳迪科的合併動作,甚至連英特爾都被迫要與大陸企業瑞芯微合作,一起進攻平板及手機市場。這一連串的整併案,當然也逼使其他外商要想辦法要找台灣企業合作。
因此,對於這些外商公司來說,收購台灣企業,除了產品線及客戶互補等實際效益考量外,尋找台灣人才一起合作進軍大陸市場,成為此波台灣企業可以待價而沽的重要因素。
其實,過去外商進軍大陸市場失敗者居多,但是台灣IC設計業進軍大陸市場,雖然也並非百分之百成功,但聯發科、敦泰等成功案例,讓外商企業相信以台灣人才打大陸市場,成功機會比較大。
在這四大併購案中,除了安恩、創傑及凌耀等三家併給外商外,旭曜與敦泰的合併,算是唯一「肥水不落外人田」、由台灣公司自己合併的案例,最後也由敦泰負責主導經營合併後的公司。
敦泰起家的觸控IC市場,本來就是以大陸市場為主,早期敦泰想要與台灣的面板公司合作,處處碰壁,很不順利,後來卻因此搭上眾多大陸手機品牌市場而快速崛起,如今能夠接手凌陽投資的旭曜,也是因為凌陽董事長黃洲杰認同胡正大在大陸市場的績效,才放心地將公司交給敦泰。
不管怎樣,當台灣許多IC設計公司,都陸續選擇用腳投票,寧願併給外商,不想再當台灣公司,而緊接著這四家公司之後,似乎有更多公司都已列入被收購的名單之中,這恐怕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,值得大家仔細思考其中的關鍵原因。
表一,今年IC設計業四大併購案
被併公司 |
收購公司 |
每股收購價(元) |
併購總價(億元) |
F-敦泰(5280)(*) |
旭曜 |
一股敦泰換4.8股旭曜 |
154 |
F-安恩(3638) |
艾科嘉(Exar) |
91 |
67.5 |
創傑(5261) |
微晶(Microchip) |
143 |
99 |
凌耀(3582) |
威世(Vishay) |
139 |
60.5 |
資料來源 : 各公司
*註:旭曜為存續公司,但改名敦泰,並由敦泰原團隊主導經營
全站熱搜
離婚證人
留言列表